荣耀淄博|李振华:坚守初心七十余载 忠诚践行一生诺言
荣耀淄博|李振华:坚守初心七十余载 忠诚践行一生诺言
荣耀淄博|李振华:坚守初心七十余载 忠诚践行一生诺言大众网记者 孙莹 淄博报道(bàodào)
七十载默默坚守,他以三尺讲台为犁,深耕沂源教育沃土,他用粗茶布衣,换来“桃李天下”。“布鞋(bùxié)校长”李振华用一生践一诺,在时光(shíguāng)长河(chánghé)里将“老师”二字写成传奇。
70多年(duōnián)前,李振华怀着对(duì)党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,躬身践行“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”的诺言,从繁华大城市南京来到沂蒙老区沂源县支教。70多年来,他(tā)坚守初心,倾其所有助学助困从未间断,个人从微薄收入中累计捐资170余万元,直接资助贫困学生(pínkùnxuéshēng)2400余名,培养学生成才上万人。退休后,他继续用大爱奉献自我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教育和健康成长(jiànkāngchéngzhǎng)事业中,争取社会资金近千万元,设立“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”等(děng),资助贫困学生1.24万余人次(wànyúréncì),用一名共产党员(gòngchǎndǎngyuán)的信仰、意志、品格和行动,教育了两代人,影响了三代人(sāndàirén),在新时代树起(shùqǐ)了一座忠诚担当、重诺守信、无私奉献的伟岸丰碑。
1953年寒冬,年仅16岁刚刚成为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一新生的李振华,响应国家下乡(xiàxiāng)支教的号召,怀揣着对沂蒙山英雄(yīngxióng)儿女的敬仰之情,踏着漫山积雪来到沂源县,决心(juéxīn)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区人民。
面对当地领导“留在县城”的善意安排,李振华(zhènhuá)果断摇头:“我要(wǒyào)到最偏远的山区,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。”这一句诺言,他践行不(bù)渝70余年。
农村学校生源差,教师没信心,很多孩子和(hé)家长更是“破罐子破摔”,但李振华没有放弃,主动接管了全校最差的班级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,他白天用黄泥捏几何模型,夜晚举着火把(huǒbǎ)翻山到学生家里家访补课。他自制28种教具(jiàojù),硬是将(jiāng)这个(zhègè)班级的升学率提升至全县拔尖(bájiān)。1955年,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仅为10%,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中学,时任县委书记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会。
李振华当年资助过的学生赵平忠回忆说:“当年我面临辍学,老师知道这件事后,以家访的形式到我家里去,说钱的事不用我们操心,从那以后,我的学杂费都是老师置办,没有再让我爸妈(bàmā)掏(tāo)一分钱。”如今(rújīn),赵平忠也成了一名(yīmíng)老师,延续着恩师的事业。
从到沂源工作的第一个月起,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困难学生,一直坚持(jiānchí)了50多年(nián)。退休后,又将半生积蓄(jīxù)和国务院(guówùyuàn)政府(zhèngfǔ)特殊津贴全部捐出,在沂源县韩旺中学、张家坡中学和实验中学设立了“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”,先后资助困难学生1.24万余人次,奖励优秀教师、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。2009年后,他每月只留500元(yuán)作为基本生活费,其余的也都全部捐资助学,这个习惯坚持至今(zhìjīn)。
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学生读书圆梦,帮助孤寡老人渡过难关,李振华甚至起早贪黑(qǐzǎotānhēi)捡拾废品(fèipǐn),吃糠咽菜积攒善款。70多年来,李振华个人累计捐款170余万元(yúwànyuán),直接资助2400多名困难学生,而他(tā)自己(zìjǐ)却节衣缩食、甘守清贫,脚上穿的黑布鞋已修补过20多次,当地老百姓都称他为“布鞋校长”。
如今88岁高龄的李振华,每天依然忙碌着,继续奔走在一线,教育学生、捐资助学。他(tā)说:“我始终舍不得离开(líkāi)我的学生,虽然换了一种方式,但我还是和(hé)学生在一起。”
为带动更多的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,李振华加入“五老”志愿者队伍(duìwǔ),他争取社会资金(zījīn)960余万元,联系(liánxì)省内外260多名企业家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。他牵头成立120余人的“振华公益使者——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”,带动全县累计(lěijì)捐建225所“希望小屋”,为孩子们创建了良好(liánghǎo)的学习生活环境。
李振华还(hái)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、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务,先后在(zài)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部队作事迹和理想信念报告3400余场次(yúchǎngcì),“布鞋校长”的足迹遍布全国。
“沂蒙人民的淳朴善良(shànliáng)感动了我(wǒ),我要一辈子留在沂蒙山,让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(gǎibiànmìngyùn),改变家乡贫穷落后(pínqióngluòhòu)的面貌。”李振华在日记中这样写,并身体力行做到了。“这七十多年,我喝的是(shì)沂源的水,吃的是沂源的粮,是沂源人民养育了我,我要永远扎根这片热土,把剩下的时间奉献给这里的人民。”
大众网记者 孙莹 淄博报道(bàodào)
七十载默默坚守,他以三尺讲台为犁,深耕沂源教育沃土,他用粗茶布衣,换来“桃李天下”。“布鞋(bùxié)校长”李振华用一生践一诺,在时光(shíguāng)长河(chánghé)里将“老师”二字写成传奇。
70多年(duōnián)前,李振华怀着对(duì)党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,躬身践行“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”的诺言,从繁华大城市南京来到沂蒙老区沂源县支教。70多年来,他(tā)坚守初心,倾其所有助学助困从未间断,个人从微薄收入中累计捐资170余万元,直接资助贫困学生(pínkùnxuéshēng)2400余名,培养学生成才上万人。退休后,他继续用大爱奉献自我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教育和健康成长(jiànkāngchéngzhǎng)事业中,争取社会资金近千万元,设立“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”等(děng),资助贫困学生1.24万余人次(wànyúréncì),用一名共产党员(gòngchǎndǎngyuán)的信仰、意志、品格和行动,教育了两代人,影响了三代人(sāndàirén),在新时代树起(shùqǐ)了一座忠诚担当、重诺守信、无私奉献的伟岸丰碑。
1953年寒冬,年仅16岁刚刚成为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一新生的李振华,响应国家下乡(xiàxiāng)支教的号召,怀揣着对沂蒙山英雄(yīngxióng)儿女的敬仰之情,踏着漫山积雪来到沂源县,决心(juéxīn)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区人民。
面对当地领导“留在县城”的善意安排,李振华(zhènhuá)果断摇头:“我要(wǒyào)到最偏远的山区,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。”这一句诺言,他践行不(bù)渝70余年。
农村学校生源差,教师没信心,很多孩子和(hé)家长更是“破罐子破摔”,但李振华没有放弃,主动接管了全校最差的班级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,他白天用黄泥捏几何模型,夜晚举着火把(huǒbǎ)翻山到学生家里家访补课。他自制28种教具(jiàojù),硬是将(jiāng)这个(zhègè)班级的升学率提升至全县拔尖(bájiān)。1955年,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仅为10%,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中学,时任县委书记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会。
李振华当年资助过的学生赵平忠回忆说:“当年我面临辍学,老师知道这件事后,以家访的形式到我家里去,说钱的事不用我们操心,从那以后,我的学杂费都是老师置办,没有再让我爸妈(bàmā)掏(tāo)一分钱。”如今(rújīn),赵平忠也成了一名(yīmíng)老师,延续着恩师的事业。
从到沂源工作的第一个月起,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困难学生,一直坚持(jiānchí)了50多年(nián)。退休后,又将半生积蓄(jīxù)和国务院(guówùyuàn)政府(zhèngfǔ)特殊津贴全部捐出,在沂源县韩旺中学、张家坡中学和实验中学设立了“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”,先后资助困难学生1.24万余人次,奖励优秀教师、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。2009年后,他每月只留500元(yuán)作为基本生活费,其余的也都全部捐资助学,这个习惯坚持至今(zhìjīn)。
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学生读书圆梦,帮助孤寡老人渡过难关,李振华甚至起早贪黑(qǐzǎotānhēi)捡拾废品(fèipǐn),吃糠咽菜积攒善款。70多年来,李振华个人累计捐款170余万元(yúwànyuán),直接资助2400多名困难学生,而他(tā)自己(zìjǐ)却节衣缩食、甘守清贫,脚上穿的黑布鞋已修补过20多次,当地老百姓都称他为“布鞋校长”。
如今88岁高龄的李振华,每天依然忙碌着,继续奔走在一线,教育学生、捐资助学。他(tā)说:“我始终舍不得离开(líkāi)我的学生,虽然换了一种方式,但我还是和(hé)学生在一起。”
为带动更多的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,李振华加入“五老”志愿者队伍(duìwǔ),他争取社会资金(zījīn)960余万元,联系(liánxì)省内外260多名企业家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。他牵头成立120余人的“振华公益使者——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”,带动全县累计(lěijì)捐建225所“希望小屋”,为孩子们创建了良好(liánghǎo)的学习生活环境。
李振华还(hái)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、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务,先后在(zài)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部队作事迹和理想信念报告3400余场次(yúchǎngcì),“布鞋校长”的足迹遍布全国。
“沂蒙人民的淳朴善良(shànliáng)感动了我(wǒ),我要一辈子留在沂蒙山,让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(gǎibiànmìngyùn),改变家乡贫穷落后(pínqióngluòhòu)的面貌。”李振华在日记中这样写,并身体力行做到了。“这七十多年,我喝的是(shì)沂源的水,吃的是沂源的粮,是沂源人民养育了我,我要永远扎根这片热土,把剩下的时间奉献给这里的人民。”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